【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增强思政育人效果的必然路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握四个要点,即从统筹系统、落实系统、保障系统把握系统性,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教师队伍把握规律性,从课内实践元素、课外实践资源、数字赋能实践教学转型把握实践性,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同频共振、综合评价目标牵引把握有效性,不断深化各学段思政课内涵建设,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着力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升思政课质量、增强思政育人效果的必然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并从战略高度赋予这项工作重要意义。五年来,上海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300959)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融合的一体化建设格局不断巩固夯实。面向未来,要从系统性、规律性、实践性、有效性四个方面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点,注重成熟有效经验的固化,推进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加强具体落实工作的细化,突出瓶颈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化,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整体的、系统的教育来培养。思政课是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全过程的课程,各学段思政课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培养对象、课程体系、教学话语等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从人的发展整体性思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从统筹—落实—保障的路径,系统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
一是统筹系统,以党的领导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具有教育属性,同时具备管理属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要依靠党的领导,通过治理体系创新,破解管理缺乏合力、评价难以善导、机制存在割裂等问题,构建一盘棋的统筹管理系统。一要建立一体化的领导体系。“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上海通过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市委市政府层面统筹,打破条块、清除壁障、连通孤岛,畅通资源配置,连接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跨学科、跨学校的一体育人。二要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上海推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两份顶层制度设计以及系列配套落实文件,围绕“铸魂、强师、提质、厚基”四个方面,全方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三要建立一体化的同城平台。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是推动区域资源联动的重要抓手平台,上海以此为牵引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城平台。通过统一组织高校马院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项目合作等方面明确量化任务,并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区域德育工作评价考核指标,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内在动力。
二是落实系统,以一体化工作格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全局联动。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强调了抓落实的重要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推动落实的层面形成整体声势,共同营造一体化推进的浓厚氛围,自觉联动协调政策制定、措施实施、工作推进”。在具体路径上,通过抓住管理部门、第三方专家组织以及学校主体作用,实现工作闭环,促进一体化良性循环。一要抓管理部门。上海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市教委相关处室,指导推动各区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系列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二要抓专家组织。发挥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等专家组织作用,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教学研究、培训指导等,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三要抓学校主体。一切教育实践活动最终要在学校落地,要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激发学校内在动力和活力。通过全市遴选建设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区、重点试验高校,推动不同学段学校在教师互派兼职、集体教研备课、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运用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鲜明特色的“大思政课”市级区域试验体系。
三是保障系统,以要素配置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后是学校思政课建设流程再造式的改革,跨越不同学段,牵动不同教师群体,涉及课内课外广阔领域,需要提供坚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一般意义来说,人、财、物是保障的必备要素。具体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在队伍保障和资源投入上下功夫。一要健全队伍激励保障。上海设立的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中,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纳入提升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为所有思政课教师单列类别、单设指标、单独评审,且名额数量不低于其他学科平均水平。在市级人才项目评审中单列名额,如在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教师项目中,思政课教师单列赛道,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遴选。二要丰富平台资源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以全国重点马院为引领、市级重点马院为带动、特色马院为骨干的雁阵发展格局,并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举措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指标,给予充足经费和政策支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作用,联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面向大中小学重点表彰一批优秀教学名师,资助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教师。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性
规律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把握,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全学段一体化”的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其覆盖之广泛、规模之庞大、结构之繁杂、程度之深入前所未有,必须立足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握核心内容,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教师队伍三个关键要素进行规律把握,进而推进科学实践。
一是把握育人目标一体化设计规律,制定“分层级式”目标体系。育人目标决定着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从根本上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培养的根本目标,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每个学段的学生心田。一要在教材研用中科学设计学段目标。一切育人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牢牢把握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统编教材为遵循,为一体化教学确立明确阶梯层级目标。上海在深入研究教材上下功夫,组织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研究教材,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指南,重点就是将同一知识点在大学和中学不同学段出现的位置与教学要求进行系统梳理,表格化呈现,一目了然给出教学衔接建议。二要在集体备课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是推进育人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环。上海建立完善市级示范、区域协同和学校推进三级教研体系,常态化开展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通过备课研讨调整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实际的适配性。三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地育人目标。教学方法改革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钥匙扣”。上海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现场教学观摩课,围绕统一主题进行同课异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位老师依次登台授课,四个学段教学重点渐次呈现,在同一时空直观呈现课堂阶梯的变化,感悟循序育人奥妙,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有形、有效。
二是把握课程内容一体化融通规律,打造“同心圆式”课程内容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根本一条是要把牢灵魂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转化,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同心圆式”的课程内容体系。一要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上海一体推进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导学、导读和主题活动课程,同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建设专论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教育等系列重要论述建设个论课,形成立体化课程群。二要建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上海打造以鲜活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宗旨的“中国系列”课程,课程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注重话语体系创新,突出学生问题导向,已形成大学“一校一特色”、中小学“一区一品牌”的格局。三要深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上海在2005年出台“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蕴含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中小学推进学科德育,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后,进一步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中小学学科德育到高校课程思政的衔接。
三是把握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规律,形成“全链条式”育人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培养,要在把握教师队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聚力于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一要创新“贯通式”职业发展模式。建立“未来教师+新教师+骨干教师+拔尖教师”贯通式职业发展模式,特别是将教师培养触角延伸到在校未来教师,落实到新入职教师,使“一体化”的种子代代植入教师内心。同时,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支持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二要构建“立体式”培训体系。按照“学段融合+专业分层”的理念,搭建教师专业素质一体化成长平台,形成全员轮训、骨干研修、拔尖提升等分对象、分主题,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带教指导与访学进修等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服务于全体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三要集中开展“教学法”训练。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会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转化。要面向全体教师特别是大学思政课教师持续开展教学法训练,组织高校马院院长观摩学习中小学教研活动,开设学情状况分析、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等训练模块,注重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教研,帮助教师更好掌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只有重视实践、善于实践、反复实践,理论才能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才能深化认识、促进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大思政课”善用之,在深入挖掘课内实践教学元素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整合课外实践资源,注重数字赋能,达到知与行的交相辉映、彼此互融。
一是梳理课内实践元素,以实践导向提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具有鲜明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也应该具有鲜明的实践体系。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需要系统梳理思政课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实践元素,从零散的布点走向系统的布局,从碎片的考察走向有组织的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知行合一。一要打造“实景课堂”。实景课堂就是要让课堂“搬个家”,从教室走向现场,开展沉浸式教学,重点在深度上下功夫,避免形式化,在实践中让思想的力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例如组织学生到革命遗迹、红色场馆开展教学,开发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资源,使理论学习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二要打造“行走的课堂”。行走的课堂就是依循理论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思想困惑点,在社会现实中寻找论据,重点在精度上下功夫,通过一个点的考察找到一串理论的答案。上海组织开展“信仰之路”系列实践研修,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四个认同。三要打造“空中课堂”。空中课堂就是弥补线下实践资源投入和空间不足的局限,借助网络技术将实践资源引入校园,重点在广度上下功夫,广泛邀约博物馆、科技馆、纪念地、红色文化基地、名人故居等专家开展实践教学。
二是布局课外实践资源,以社会大课堂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空间。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秉持“开门办思政”理念,开展“有意识的实践”,体系化布局实践基地,系统化为课堂供给实践素材,为理论讲解提供坚强有力的实践证明。一要确立一部法,推进校外教育的地方立法。上海是一座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光荣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既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又有生动的重大现实题材,以推动校外实践教育立法作为根本之举,保障和弘扬社会各界承担育人责任的良好风尚。二要梳理一条线,系统发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重大实践和视察上海和学校的重要论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走近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重大实践和视察地方和学校的重要论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建设与此有着天然的连接,通过系统开发为不同学段课程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三要画好一张图,完善思政课实践资源图谱。系统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编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标准和指南,针对不同学段特点,从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学生服务等方面,明确不同类型场所育人服务规范,让实践资源看得见、用得上、记得住、入得脑。
三是运用数字技术,以数字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教学转型。数字时代已经扑面而来,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言,“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为此,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共享力,突出传播效果示范力,突出思想引领穿透力。一要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扩大资源供给。依托“大学生思政课在线学习平台”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成果展示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将思政课知识点或具有思政教育效果的内容延伸到网络空间,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传播矩阵,同时鼓励大学生在课后将学习成果制作成短视频,用大学生的优质作品影响更多的大学生,以此实现思政课表达形式创新、传播方法创新和互动模式创新。二要增强虚拟技术教学应用,延伸实践时空。支持建设“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体验馆,开展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三要提升数智管理效能,提供数据支撑。以数据驱动、智慧赋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依托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画像,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实践教学问题分析研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精准引导和数据支撑。
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牵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而要从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视角综合思考,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做到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知行合一。
一是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两者需要协同配合、同向同行,培养学生的关键素质。一要挖掘价值元素的科学性。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不能将价值教育引导内容标签式、生硬牵强地移植到专业课堂上,要遵循课程固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伦理,科学巧妙地进行思政元素挖掘。通过遴选思政课骨干教师指导参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备课教研,围绕教学设计、教学融入进行协同交流、汇聚合力,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到教学各环节、各方面。二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法创新重点需要强化价值观无痕式融入。上海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展示,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样板、设立标杆,使课程思政效果看得见、落得实,引导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三要突出引领示范的辐射性。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只有育人意识的养成和育人文化氛围营造,还要有坚实有力的抓手平台。上海在全市遴选建设26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均由校领导牵头、举全校之力建设,打造集优师、优课、优制于一体的课程思政综合教研实体,形成示范矩阵平台,增强优秀精品项目辐射性。
二是日常思政同频共振。课堂是育人主渠道,日常思政是育人主阵地,两者需要同频共振、协同联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日常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不断巩固、内化。一要思政教育内容统筹协调。着眼于促进知识、能力素养一体化提升,通过有侧重、分层次地推进大中小学组织育人一体化、主题教育开展一体化、社会实践工作一体化、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和网络素养教育一体化,促进日常思政教育和思政课不同内容的统筹协调。二要活动标准一体化设计。通过构建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层次递进的日常思政教育标准体系,依托入党入团入队仪式、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队课等活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分学段、项目制设计开展具有仪式感、沉浸式的主题教育和主题班会活动,促进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的稳定架构和工作模式搭建。三要平台载体一体化共享。搭建育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挖掘、整合、转化和利用不同学段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加强日常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师间的育人理念融合、育人内容连贯、育人载体衔接,实现要素、资源、渠道、人员等有效调配,实现跨学段、跨年级、跨学校的优势互补。
三是综合评价目标牵引。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关键要在评价上下功夫,突出评价的判断、引领、指导、管理和改进功能,将宏观的思政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实践,将软性的倡导落实到可抓可查的具体指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始终立足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实效性,从学生知识积累度、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综合评价建设实效。一要改进结果评价,对学生知识积累度考察从“一元”走向“多元”。思政课是知识理论与思想价值相统一的课程,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论,做到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开展价值引领。要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不能停留于抽象概念的记忆层次内容,更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二要强化过程评价,对学生主观努力度考察从“静态”走向“动态”。人的价值思想养成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体对外在事物影响不断观察思考、选择辨别的过程,自身的主观动机努力至关重要。思政课要在日常教学过程的动态观察评价中,帮助学生不断求真向善尚美,培养对于科学思想理论的执着追求。三要健全实践评价,以学生行为实践度作为考察最终落脚点。思政课要帮助学生将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外化于行。思政课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考核评价也应知识与行动相统一,通过鲜明实践导向的评价,帮助学生把知识理论不只装在脑袋里,更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作者单位:闵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宗爱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载2024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股票配资世界